在2024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數字經濟沉浸式互動體驗區,參觀者在觀看用于輔助醫生進行影像診斷的AI醫療設備。
陳曉根攝(人民圖片)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璧山醫院“AI數字醫生”于2024年上線。該項目利用AI大數據模型等技術,實現了健康科普24小時人機對話,便利患者進行健康咨詢。圖為重醫附屬璧山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務人員,指導患者通過手機掃碼與“AI數字醫生”進行對話。
胡悅建攝(人民圖片)
近年來,安徽省全面布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各類人才、技術、項目、資金等資源加速匯聚,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能。圖為工作人員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聲谷”體驗中心介紹一款智慧醫療產品。
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攝
前不久,在北京,一場別開生面的醫生專業能力“PK”在業界引發了熱議——在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會診中心,多名專家圍坐在一起,與電腦里的AI(人工智能)兒科醫生同臺競技。
這是一場疑難病多學科會診,對象是10名患兒。在他們的治療方案上,AI兒科醫生與專家組的意見高度吻合。根據患兒病例報告里的某個單項指標,AI兒科醫生也能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這只是“AI醫生”的一次“小試牛刀”。從手術機器人到醫療大模型,不論是作為醫生助手“上崗”,還是賦能醫療器械研發、智慧醫院管理,在醫療領域,AI正在從“工具”成長為“伙伴”。
AI模型助力醫生“把脈問診”
“患者有長期高海拔地區居住史,出現頭痛、惡心、嘔吐,活動后胸悶、氣促、雙下肢水腫,考慮有高原病可能……建議處理措施:吸氧和臥床休息,緩解缺氧癥狀……”
不久前,在四川成都市,通用健康公司所屬三六三醫院犀浦院區全科醫學門診,醫師祝紅梅接診了一名病情復雜的患者。她在門診系統里點擊“DeepSeek深度思考模型”,輸入患者病情描述,模型快速思考,給出病因分析、檢查建議和治療方案。隨后,她根據回答內容又追問了其他問題。經過科室主任醫師的審核和綜合判斷,她給患者制定了治療方案。作為一名年輕醫生,祝紅梅在門診里面對一些復雜病例時,通過及時求助“DeepSeek深度思考模型”,有效提高了診療效率。
和三六三醫院一樣,如今,中國越來越多醫療機構開始將AI應用到醫療服務中,讓AI模型助力“把脈問診”。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超過100家醫院完成DeepSeek的本地部署,遍布北京、上海、安徽、四川等20多個省份,一些醫院則通過與AI公司合作,開發??艫I醫生模型,為醫生診療提供助力。許多開發人工智能大模型的AI公司,也加快在醫療領域的布局步伐。
6月24日,科大訊飛在香港數碼港發布星火醫療大模型V2.5國際版,全面升級訊飛曉醫APP。
訊飛醫療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星火醫療大模型V2.5國際版進一步拓展了醫療專科能力。其在全科診療能力基礎上,還可實現深層次??圃\斷推理,切實提高臨床實用性。在心血管內科、兒科、呼吸內科等臨床診療場景中,大模型的綜合診療能力達三甲醫院主治醫師水平,推動醫療人工智能從全科服務向更復雜專病領域縱深拓展,為臨床決策和患者健康管理注入智慧新動能。
依托星火醫療大模型技術底座,訊飛醫療打造了面向居民的AI健康助手應用——訊飛曉醫,通過打造個人數字健康空間,為求診人士提供覆蓋“看病前、用藥時、檢查后”三大健康場景的個性化、專業且實用的健康咨詢服務。目前,訊飛曉醫下載量已突破2400萬,累計完成超1.4億次AI咨詢量。
政策力推“AI+醫療”深度融合
近年來,國務院和相關部委機構密集出臺政策,力推“AI+醫療”的深度融合與數據要素市場化。
2024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三部門聯合發布《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明確了84個細分領域的基本概念和應用場景,為“人工智能+醫療健康”提供規范化的發展路徑。當月,國家醫保局將AI輔助診斷技術納入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首次確立其收費依據,打通關鍵技術的價值轉化路徑。隨后,地方政府與醫療機構積極響應,加速推動試點與應用落地。
今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醫藥工業數智化轉型實施方案(2025—2030年)》,明確提出深化人工智能賦能應用,支持醫藥大模型技術產品研發,并開展“人工智能賦能醫藥全產業鏈”應用試點。
7月,《國家藥監局關于發布優化全生命周期監管支持高端醫療器械創新發展有關舉措的公告》提出,“簡化核心算法不變而算法性能優化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產品變更注冊要求”。與此同時,加快制定外骨骼機器人等行業標準。
專家表示,“AI+醫療”發展前景廣闊,通過技術賦能,人們可以享有更智能便捷的高質量健康服務。
技術賦能讓就醫更有溫度
將患者的癥狀輸入“智醫助理”系統,系統會自動進行AI智能化分析并給出輔助診斷。醫生在下醫囑時,“智醫助理”也會進行相關用藥風險提示,進一步提高處方規范性……日前,在安徽省合肥科大訊飛人工智能體驗館,工作人員向本報記者展示了“智醫助理”給基層問診帶來的便捷與高效。
“在一些偏遠地區,AI技術可以有效輔助當地全科醫生給患者進行診療工作?!笨拼笥嶏w品牌市場中心副總經理董斌介紹,作為首個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筆試測試的人工智能系統,2018年應用以來,“智醫助理”已覆蓋全國692個區縣超7.3萬個基層醫療機構,累計提供超10億次AI輔診建議,規范病歷超3.8億次,覆蓋疾病數量超1800種。
不僅是基層問診,隨著AI與醫療的深度融合,技術賦能讓看病就醫更有溫度。
去醫院掛號遇到排隊難題怎么辦?找AI問診專家。
近日,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浙江省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診室,主任醫師毛洪京打開手機中自己的AI分身——“毛洪京醫生智能體”。他介紹,這款智能體的優勢在于患者不用來回奔波,通過手機就能咨詢專家,便捷性強、可及性強、隱私性強。另外,智能體覆蓋面廣,平時掛不到專家號的患者都能先通過AI問診專家。據統計,自2024年10月以來,“毛洪京醫生智能體”已服務超200萬人次的失眠患者,成為不少浙江人的“睡眠小助手”。
在醫院拿著報告單不知道該看哪個科室怎么辦?交給AI向導。
8月20日清晨,在天津市海河醫院的門診大廳,72歲的張大爺對著導診臺的智能終端說:“我最近總胸悶,晚上睡不好,還老咳嗽?!痹捯魟偮?,屏幕便彈出信息——推薦就診科室:心內科;建議檢查:心電圖、胸部CT。這看似簡單的交互背后,實則是依托AI原生醫院天河方案構建的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從“被動響應”到“主動協同”的AI診療場景。
從先進的胃癌篩查AI,到從源頭防控遺傳病的乳腺癌風險預測;從守護生命的智慧ICU,到提升效率的智慧護理,再到打通數據的區域平臺……中國在智慧醫療領域的探索,其核心始終圍繞“人”的需求——讓患者受益,讓醫生護士減負增效,讓醫療體系更優質、更可及。隨著人工智能與醫療健康更深融合,人們有望享受到更多科技帶來的健康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