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是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藥材,可你聽說過“土三七”嗎?僅僅一字之差,后者卻可能成為傷害肝臟的“隱形殺手”。近期,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二病區就接診了一位因誤服“土三七”致急性肝衰竭的患者,經過專家團隊精準救治,最終轉危為安。
4個月前,44歲的李女士(化名)她突然發現自己眼睛、皮膚變黃,沒胃口、肚子脹、渾身沒力氣。在當地醫院接受“保肝治療”后,癥狀有所緩解,定期復查時肝功能雖有輕度異常,但并未在意。直到3天前,李女士的眼黃、皮膚黃、腹脹癥狀突然加重。被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收治入院后短短幾天,她的肝功能指標持續惡化,被診斷為亞急性肝衰竭早期(高危),生命危在旦夕。
面對快速進展的肝衰竭,消化內科二病區醫護團隊果斷啟動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療——采用“低置換血漿置換(PE)聯合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DPMAS)”模式。這種組合模式既能吸附膽紅素等蛋白結合毒素,又能清除水溶性毒素,同時補充凝血因子,且所需外源性血漿量較少,可實現“1+1>2”的治療效果。經過2次人工肝治療后,李女士的病情明顯好轉,肝功能指標開始回落。
同時,患者的病因排查仍在緊密進行。在一系列精準檢查后,最終影像學檢查關鍵指征表明,患者很有可能患有一種罕見的肝臟血管疾病“肝竇阻塞綜合征”。這一疾病多由肝竇、肝內小靜脈內皮細胞損傷引起,常與服用含“吡咯生物堿(PA)”的植物相關。帶著這一關鍵線索,團隊再次追問病史,李女士這才回憶起,一年半前她曾因消化不良,連續3個月服用過不明成分的中藥,其中就含有“土三七”。
“土三七”和常用的“三七”到底有什么區別?簡單來說,二者雖名字相似,都有一定活血化瘀作用,但屬于不同植物,成分差異巨大。據消化內科蘇娜醫生解釋,正品“三七”屬于五加科植物,不含吡咯生物堿,是臨床常用的安全中藥材。“土三七”多為菊科植物(如菊葉三七、景天三七等),含有劇毒的吡咯生物堿。這種成分進入人體后,會損傷肝竇內皮細胞,導致肝內小靜脈狹窄、閉塞,進而引發肝淤血、肝損傷,嚴重時可發展為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更危險的是,“土三七”在民間易被當作“平價三七”替代,很多人會自行采摘或購買用于泡酒、泡水,卻不知其隱藏的致命風險。李女士正是因為誤服含“土三七”的中藥,埋下了肝臟損傷的隱患。確診后,專家團隊立即調整治療方案,在繼續保肝治療的基礎上,進一步靶向治療。目前李女士的腹脹、黃疸等癥狀完全消失,已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肝臟是人體‘沉默的器官’,早期損傷往往沒有明顯癥狀,一旦出現不適,可能已發展到嚴重階段?!碧K娜提醒,皮膚、眼睛發黃、腹脹、乏力、食欲減退是肝臟疾病的常見信號,若癥狀持續或加重,應盡快到消化內科或肝病科就診,早診斷、早治療。切記不隨意服用“偏方”或“草藥”,尤其是來源不明、成分不清的中藥。若需使用中藥材,務必到正規醫院或藥店,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報記者 李勇